四川省成都市建设南街16号
“秋三月,自立秋始。”而民间称之为“秋老虎”的一段炎热如夏缓冲的存在,让人总以为秋天姗姗来迟。殊不知,正在第一片落叶离开枝头的刹那,秋,已经悄悄地来到。
相比起冬日的肃杀,代表希望的春天总是成为万物复苏、生机盎然、欣欣向荣的代名,被热情的歌颂、庆祝。与春的张扬与热闹相比,秋似乎太过低调,“秋者阴气始下,故万物收”。远离自然的人们,看不到“层林尽染”的磅礴,望不见“麦浪翻腾”的繁荣,只能在“一场秋雨一场凉”之时,才能注意到“秋风起兮白云飞,草木黄落兮雁南归”,“树树皆秋色,山山唯余晖”。
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中说,“秋,揪也,物于此而揪敛也。”揪敛,即收敛、储藏之意。秋,就是用这样平和的方式,安静地孕育出又一季的收获与丰富,回馈给人们下一次“春华秋实”的期待实现前的足够储藏。丰收是喜悦的,而喜悦是该分享的,所以秋风起,黄英开的时刻,也是怀念的时刻,“故人千里,新蝉两三声”;“一与故人别,再见新蝉鸣”。
“立秋处暑,白露秋分。”按照传统中医理论,秋,性燥,而肺虚导致对刺激适应度下降,易生悲忧之情绪。于是秋,除却丰收的具体意义之外,也生发出一种盘点与总结的引申意义。在文学作品中,秋则更成了人生之秋、心情之秋的暗喻,“人生若只如初见,何事秋风话悲凉”,“万里悲秋常作客,百年多病独登台”。
《黄帝内经》 有云:“秋三月,此谓容平。”容平,是一种态度,不是“却道天凉好个秋”的暗自辗转,也不是“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”的敏感哀伤——虽然可以将原因归结到天气之上——而做到“榈庭多落叶,慨然已知秋”的坦然,与“长风万里送秋雁,对此可以酣高楼”的豁达,才是在秋季最好的态度。正是“使志安宁,以缓秋刑;收敛神气,使秋气平;无外其志,使肺气清,此秋气之应,养收之道也”。
容平,用现代的语言来说就是“和为贵”。春生,夏长,秋收,冬藏乃是四时的自然规律,而习惯了时时奋斗、拼搏、要强的现代人,也应该顺应自然地规律,与身体和解,与自己和解,与外界和解,与自然和解,这才是“回首向来萧瑟处,归去。也无风雨也无晴”的容平心态。
春三月,此为发陈。天地俱生,万物以荣,夜卧早起,广步于庭,被发缓形,以使志生,生而勿杀,予而勿夺,赏而勿罚,此春气之应,养生之道也;逆之则伤肝,夏为实寒变,奉长者少。
夏三月,此为蕃秀。天地气交,万物华实,夜卧早起,无厌于日,使志勿怒,使华英成秀,使气得泄,若所爱在外,此夏气之应,养长之道也;逆之则伤心,秋为痎疟,奉收者少,冬至重病。
秋三月,此谓容平,天气以急,地气以明,早卧早起,与鸡俱兴,使志安宁,以缓秋刑,收敛神气,使秋气平,无外其志,使肺气清,此秋气之应,养收之道也;逆之则伤肺,冬为飧泄,奉藏者少。
冬三月,此为闭藏。水冰地坼,勿扰乎阳,早卧晚起,必待日光,使志若伏若匿,若有私意,若已有得,去寒就温,无泄皮肤,使气极夺。此冬气之应,养藏之道也;逆之则伤肾,春为痿厥,奉生者少。
天气清净,光明者也,藏德不止,故不下也。
天明则日月不明,邪害空窍。阳气者闭塞,地气者冒明,云雾不精,则上应白露不下。
交通不表,万物命故不施,不施则名木多死。恶气不发,风雨不节,白露不下,则菀不荣。贼风数至,暴雨数起,天地四时不相保,与道相失,则未央绝灭。
唯圣人从之,故身无奇病,万物不失,生气不竭。
逆春气则少阳不生,肝气内变。
逆夏气则太阳不长,心气内洞。
逆秋气则太阴不收,肺气焦满。
逆冬气则少阴不藏,肾气独沉。
夫四时阴阳者,万物之根本也。所以圣人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,以从其根;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,逆其根则伐其本,坏其真矣。故阴阳四时者,万物之终始也;生死之本也;逆之则灾害生,从之则苛疾不起,是谓得道。道者圣人行之,愚者佩之。从阴阳则生,逆之则死;从之则治,逆之则乱。反顺为逆,是谓内格。
是故圣人不治己病,治未病不治己乱、治未乱,此之谓也。夫病已成而后药之,乱己成而后治之,譬犹渴而穿井,斗而铸锥,不亦晚乎?